德化县监察委员会 > 廉政教育 > 清风文苑
高级检索
探访闽文化的廉洁精神⑩张元干:清廉明达 忠贞爱国
2016-10-09 16:31:05    福建省纪委监察厅网站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生于福建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不仅开南宋词创作之先河,还开拓了辛派壮健之词的道路,为中国古代词的发展树立了一个里程碑。其以廉立身、为国尽忠的精神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同志的高度赞赏。

  1975年3月,董必武同志逝世时,毛泽东主席心情悲伤,反复聆听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磁带,感叹国家又失去一个栋梁。

  1933年秋,周恩来同志在福建建宁时,偶然中看到《贺新郎》,激动地说:“我们共产党人要好好学习这首词。学习张元干锄奸靖国、抵抗侵略的精神。”又说:“张元干是你们福建人,我很为福建人骄傲。”

后人敬录的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诗文有风骨砥柱社稷,清袖存正义气吞山河”,这句诗概括了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干的一生。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张元干并不耀眼,到离任也只是一名监丞,但是官不在大,有廉则名,名不在显,有道义则尊。古代历史上能够付之史馆的不仅是高官,还应该记住那些于国于民做出贡献的人。虽然一生都在担任县丞一类的小官吏,但是张元干秉承“做官为民,为国尽忠”的入世精神,致力于将内在的德性转化为外在事功的富国醇民之道,勇于担负起治国天下的历史使命,将永远受到民众尊崇,被历史铭记。

张元干的故乡——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

  书香世家 一门廉吏

  想明白一件事情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如同张元干本人亦是极其强调文章的渊源一样,“文章名世,自有渊源,殆与天地元气同流,可以榦旋造化,关键顾在人所钟禀及师授如何。”(卷九《亦乐居士集序》)

  走进月洲村张氏宗祠,迎面是一尊张元幹的石雕像,布衣打扮,正气凛然。大厅之上及左右两侧,悬挂着许多匾额与楹联,讴歌张元干及其先辈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嵩口镇月洲村张氏宗祠

  张元干出生在累世簪缨(世代做官的人家)之家。其父辈不仅均为朝廷显宦,且皆是忠君爱国,善政恤民,不畏权贵的廉吏。祖父张肩孟廉正自持,为官二十多年,家无余财,库无余帛,深得百姓拥戴。张元干曾在文章中称赞祖父的美德,说自己的祖父深知政治得失,天下兴亡的道理,凡是谈到天下之根本问题,必定以“忧怜百姓”为出发点。

  在宗祠不远处的寒光阁与雪洞,是张家子弟的读书处,张家子弟大多通过刻苦的学习取得功名,入朝为官,在历史上留下了“灵椿一株秀,丹桂五枝芳”的美名。

供张家子弟读书的雪洞。

  正是这样淳厚清正的家风,孕育了集政治显耀与文化书香于一门的张氏家族。这个家族的人无论是学问方面还是为官做人,都特别努力,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张元干自幼受到张氏家族代代相传的教育理念和家风家学的影响,读书入仕,以廉立身,为国尽忠。

  心怀天下 德厚节高

  “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风志”,少年时张元干即慷慨议政,以天下为任,怀康国救民之志,秉忠孝节义风,积极入仕。

  十四岁起,张元干开始跟随父亲的宦迹游学天下。他先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地邺城,在这里他不但开拓了视野,领略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身知识水平也大幅度提高,诗词创作才华开始显露。据当时的欧阳懋追忆:“初若不经意,而辞藻可观,莫不骇其(指元干)敏悟。”(见《芦川集》卷十《宣政间名贤题跋》)

张元干读书处——寒光阁

  张元干的一生遇到三位重要的老师,在他们的影响下,张元干不仅诗文大有长进,是非鲜明的政治立场,刚正不阿、以廉立身的思想修养同样固根培本,大得裨益。

  二十二岁时,张元干到江西“问句于东湖先生徐师川”。徐俯是北宋著名的诗人,诗名直追其舅黄庭坚,后在靖康变故中因不满张邦昌僭位称帝,愤而辞官回家。徐俯一生不畏强权,嫉恶如仇。在跟随徐俯的学习中,张元干对时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投笔从戎思想开始形成。

  几年后,张元干认识了北宋名臣陈瓘,《宋史》曾评价称陈瓘“谏疏似陆贽,刚方似狄仁杰,明道似韩愈。”

  陈瓘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性格与张元干十分相投,在庐山时张元干时常与陈瓘彻夜长谈,学习了很多陈瓘廉洁为官,勤政爱民的立身行事之道,对他日后支持李纲抗金,弹劾秦桧等行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晚年时张元干仍时常想起这位良师铮友,并将当年陈瓘对他的教诲写成《上平江陈侍郎十绝》送给陈瓘的儿子陈正同,望陈家后人可以像陈瓘一样做一个刚正不阿,勇于直谏的廉官。

张元干故居——半月居

  在陈瓘的推荐下,张元干认识了李纲。李纲不仅仅是一位抗金的民族英雄,还是一位有魄力,有才干的宰相。他多次上疏要求改革朝政,强化制度,严惩腐败。张元干与李纲相从甚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共赴国难、同城抗战,除了一起抗金外,李纲的廉政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张元干。曾作《感事诗》,直斥张邦昌、秦桧之流“奸臣贪谋已”而误国。

  身在官宦之家,本可过着“少年百万乎户,拥越女娱姬共掷”的贵公子轻狂生活,但是张元干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他“心知天下将乱,阴访命世之贤敏”,一直努力去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天下的百姓做一些事情。

  固守清廉 忠贞报国

  二十五岁,张元干经过殿试进士及第而授官,开始走上仕途。当初以真才济世的壮志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但是张元干为官之时,北宋朝廷正处于走向衰落风雨飘摇的多事之期,官风不正,腐败现象环绕。张元干为官忠直,不愿趋炎附势与秦桧等掌权一派,所以一直没有受到重用。

  一日立乎其位,则一日业乎其官。虽然只是担任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吏小官,但是张元干并没有嫌弃官职的大小,始终坚持“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为官期间重民生,行德政,以官清廉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张元干疾恶如仇,最恨贪官污吏营私舞弊,在担任抚谕使时,他每至一地,必肃清吏治,革除弊端。因为表现突出,御赐金牌云书“虽无銮驾,如朕亲临”。

后人仿制的“虽无銮驾,如朕亲临”御赐金牌。

  宦海浮沉十六载,张元干始终保持耿直性格,对朝廷的腐败问题忠言直谏。

  靖康元年(1125年),朝政腐败,国事一日不如一日,金人大肆进攻宋朝,宋军节节败退。宋徽宗匆忙传位钦宗,自己以“烧香”为名逃到镇江。京师震动,一些朝臣贪生怕死,也纷纷携眷逃跑。作为京籍首县开封副长官的张元干,立即向朝廷上了一封《却敌书》,直言到官兵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国土日日被削,是因为没有执行国法,放任贪官鱼肉百姓,贪污军饷造成,建议朝廷处置那些败坏朝纲的佞臣,同时朝廷要积极抗战,以安黎民。

  不久,李纲临危受命,拜亲征行营使,张元干入李纲帅府,与李纲冒矢雨亲临城上指挥杀敌,打退金兵多次进攻。同年六月,李纲因坚持抗金,反对割地求和,被权奸排挤出朝,作为李纲得力助手的张元干也被贬流落淮上。是年冬,金兵又攻打京都,京都沦陷,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王朝灭亡。张元干闻京都失守,愤切之极,作《感事四首》诗,直斥权奸,不惜“忤时相”。在国破君掳之际,仍作此忠愤慨语,与当时许多不敢说话的士大夫比起来确实十分难得。

  建炎三年,张元干再次被起用,但很快就因为遭谗受谤再次被闲置。同年,宋高宗再次南逃,国家政权出现分崩离析。在各臣与朝廷保持距离之时,张元干不念自己被贬的委屈,依然跟随高宗到海边,其忠诚之心,溢于言表。

张元干词集

  绍兴元年,宋高宗授秦桧为宰相,张元干因为“不屑与奸佞同朝,翩然挂去”。壮岁之年不得不“致仕”退休。郁闷、烦恼、愁苦可想而知,但是对于国家、对于百姓他从未放弃,在退出官场的数十年里,张元干仍然“忧四海之横溃,同两宫之播迁”,一有机会就先当道者进言,期望伸其谋略,酬其壮志。

  南宋朝廷非常腐败,秦桧专权用事,睚眦必报,士大夫稍失其意,祸輒不测。胡铨上书请斩秦桧以谢天下,朝野震惊。秦桧恼羞成怒,将胡铨当即除名,与胡铨关系密切者亦重加贬谪。平时亲党纷纷避嫌畏祸,不敢言语,然而张元干却感佩于胡铨的勇气,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写下《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为胡铨壮行,其为人刚正不屈,凛然正气表露无遗。

  绍兴二十一年,张元干已是一位六十一岁的老人,退休居住在福州已经二十年,生活渐趋平静,但却因为九年前写给胡铨《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得罪了秦桧,被人捏造罪名入狱,出狱后别学籍除名,剥夺俸禄。

  出狱后张元干又作《水调歌头》蔑视权奸,作《自赞》坦露心情,作词追悼师尊。结识了杰出词人张孝祥,两人被称为南渡后“词坛双壁”。1161年张元干辞世,归葬于福州螺山。

张元干故乡——福建省永泰县嵩口古镇

  持家孝俭 急公好义

  回看张元干的一生虽然跌荡起伏,但从未向生活中的苦难屈服,也并未因不公际遇消沉。以旷达之笔书其不敢屈服、无所畏惧之怀。刚毅、正直和忠义,使得其一生都焕发着人性的光辉。

  张元干一生都在探寻康国为民的道路,陈与义曾在《送张仲宗押戟归闽中》中清楚的写到:“还家不比陶令冷,持节正效相如勤”,他并不向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不管是为官期间,还是隐居避世阶段,张元干始终坚持一心为民,保国安邦,功德昭彰。

  张元干为官清廉刚正,一生家无私积。除了俸禄外,他从不接受别人的宴请和贿赂,从不请客送礼。不论官职如何升迁,他家从来不修豪华宅府,他的子孙也是素食、布衣、徒步简行。他还在自家的后院里中种了一棵朴树,他说“人以积金以遗子孙、吾教子一树耳”,严格要求子孙孝俭持家。

张元干故居的正厅

  此外,张元干自幼接受正统教育,外加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其性至孝。母亲的早逝使他情感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更加看重亲情,一生都坚持“孝亲、睦族、持己、恕物”。

  他常年居住在繁华的京城,与永泰月洲乡村的荒僻比较,无疑天壤之别,而且,从汴京到闽中,路途遥远,舟马艰难,但是张元干依然数次奔走于京城与故乡之间,替长年在外为官的诸位父辈回家为祖辈扫墓祭祀,照顾留在家中的亲友。

  张元干性格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但是却很亲民,他常捐出自己微薄的俸禄,用于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做了许多常人不愿为、不屑或者不易为的义举。

  绍兴六年,张元干的家乡因暴雨导致大樟溪水暴涨,多艘渡船倾覆。张元干立刻自掏腰包找船救人。事后,他还写了《荐拨水陆功德疏》,为遇难者超度。

  只要是关系到人民的,即使对自己毫无利益可言,张元干还是愿意花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甚至不顾自己生活的困境去做连一般人都不愿花时间做的事情,这是张元干心中对世界充满大爱的表现。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中心位置的张元干雕像

  德化士风 后世遗泽

  即便人生百年,于天地之间,也只如白驹过隙。然张元干距离现在已过900多年,但其精神仍然在传播。

  他自律、为民、爱国的形象,不但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同时也起到德化士风的作用。他不仅成就了他自己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他影响了周边、影响社会,被当地的百姓、当地的社会推崇,张元干那种至高的格局和气节,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奠定了张氏一族的门风,也引领了当地的社会风气。

  今天嵩口的许多文化传统、民间习俗,直接源于张氏家族。从宋至清嵩口共走出四十一位进士、一位状元、两位尚书,演绎了六进士五子同朝,祖孙三代十八条官带的佳话。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着“嵩口司铁印直行”的故事,传说明正德皇帝微服私访到嵩口司,发现嵩口司衙门空无一人,原来是当时的巡检司带着全部衙役一起到田间帮助百姓劳作,深受感动,于是赐一枚可直奏皇上的铁印,意在民事可直通朝廷。

  近年来,福建省永泰县致力于挖掘本土的廉洁元素,以纪念张元干为契机,建设张元干故居、张元干纪念馆、嵩口廉政基地,组织干部前往参观学习,感受其忠贞和清廉的文化精神。

【责任编辑:黄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