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监察委员会 > 廉政教育 > 清风文苑
高级检索
探访闽文化的廉洁精神⑥李光地:清廉为官 家训传世
2016-10-09 16:34:31    福建省纪委监察厅网站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人。清朝著名的一代清官、理学名臣。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

  李光地是康熙九年的二甲二名进士,入翰林院,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清朝不设宰相之职,相当于宰相)兼吏部尚书。他从政官垂48年,操守清廉,政绩卓著,辅佐有功,康熙四十年、五十二年、五十四年,康熙帝分别授予“夙志澄清”、“夹辅高风”、“谟明弼谐”御匾,以表彰其治理河患有功、为官品格高尚、善于出谋划策。

皇帝赐封的牌匾

  为官一生 勤政爱民

  李光地在朝为官近50年,几经沉浮,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宝岛台湾、治理河患等方面卓有贡献,康熙皇帝称赞说:“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计万世者,独此一老臣耳!”

  三藩之乱期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反清,控制了福建地区。此时,李光地恰好请假在家,他巧妙摆脱了耿精忠的招揽,并与叔父合谋对策,将《密陈机宜疏》做成蜡丸,让仆人送到京城,帮助朝廷出奇制胜。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成功之子郑经过世,其子郑克塽登上王位,郑氏家族继续占据台湾。此时,朝中大臣都主张招降,只有李光地建议发兵收复台湾,并用身家性命作担保,极力推荐施琅担任主帅。2年后,施琅率军大获全胜。台湾回归之后,康熙皇帝一时找不到有效的镇守办法。为此,李光地提出派1万名士兵镇守,然后陆续更换,每次3000人,该策略被采纳施行,确保了台湾的长治久安,也巩固了东南沿海的国防屏障。

福建安溪县:李光地治理“三河”雕像

  李光地在直隶巡抚任上,最突出的政绩莫过于是兴修水利。当时直隶地区屡遭水患,为害情况不亚于黄河下游。“初,畿辅屡遭水患,上以漳河与滹沱合流易汎滥,命光地导漳自故道引入运河,杀滹沱之势。”

  在治理水患中,李光地对贪赃枉法的官员大义凛然、严惩不贷;对清廉为政的官员赞赏有加、奏辩伸冤;对一生疾苦的民众体恤入微、 体贴关爱。

安溪县李光地故居——旧衙全景

  据史书记载,彼时,直隶境内子牙河、永定河也水患连年,直隶官员、河督腐败无能,贪污成风。李光地查清了河防分司吴禄礼侵吞河防经费,贻误堤工,造成子牙河、永定河连年决口的事实。经过几番较量,终于把吴禄礼一干人等送京法办。

  江南知府陈鹏年是一位清官,康熙帝南巡时,江南总督阿山乘机向陈鹏年要求供奉、馈赠,增收百姓地丁银,以讨好皇上。陈鹏年不理,被阿山罢官投狱,以“大不敬”罪拟判死刑。李光地为陈奏辩伸冤,陈鹏年获得康熙帝赦免,被召入武英殿编书。

  康熙四十年(1701年)春,李光地奉旨督修永定河,每次出行,队伍仅十几人,严禁索求扰民:“随从人员如敢违法扰民,准先拿办后报。”从此官风清肃。随后,李光地从郭家务至柳岔口开河筑堤,引水入淀,召集民夫18万人,派两个大员分辖南北两岸,划界施工,200里河堤不40日而工浚。沿河居民建宅迁居,排涝后的田地,大、小麦丰收。

旧衙大厅李光地诗条幅

  妙著家训 惠泽后世

  李光地一生清廉,只有诗书传家,没有金银珠宝。在身处官场深海要位之时,心系家族与乡亲,深知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家族教育密不可分,晚年更是亲自拟定一整套由小到大的家规家训,这其中包括传世至今的《家训?谕儿》、《诫家后文》、《本族公约》、《同里公约》等。

  据史书记载,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75岁高龄的李光地回到家乡,发现本族子弟中有人不安分守己,甚至染上赌博、偷盗、械斗等不良习气。为了消除陋习、管束族人,李光地亲自订立族规《本族公约》,并严厉申明:一旦族人子弟犯法,他决不徇私庇护,必定会联合其他族人按照规定惩处。

家训·喻儿

  除了家训族规之外,李光地还订立村规民约,包括《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明确指出盗窃、奸淫、赌博、盗耕牛私宰和放火焚山,都是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诫乡人不能触犯,违者将被送官府按律法办。

  李光地以身作则,凭借家训族规、村规民约,不仅约束了族人,改善了乡里的社会习气,还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根据李光地的建议,泉州知府刘侃知、安溪知县曾之传设立府学,建造朱子祠,教化民众,提高文化素质,革新了当地民俗。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李光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叶茂樟说,李光地“家训”,产生极大社会影响,不仅教化族人,而且革新了泉州民风民俗。“其后世出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盛况,先后出现1位宰相、4位总兵、99位举人,入仕100多人。”另据《榕村谱录合考》记载,由于李光地制定族规乡约,以约束乡族,课训子弟,“奸贼屏息,狙狯失恃”,人民讲究“孝悌”道德,社会安定和睦。

  可以说,李光地妙著“家训”,使宋代理学家的宗族自治理想第一次在安溪乃至闽南地方社会得到完整实践。敬业守分、克勤克俭、与人为善等等理学文化理念,随大量家训族规的践行,渗透到地方阡陌,成为闽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文化动力。

李光地新衙的接官亭前的警示石像“贪”

  精神力量 传扬不息

  李光地已离世298年,而他的精神文化绵延至今,并仍将传扬不息。

  在新衙大厝的厅堂里,4幅李光地亲笔诗作高悬于此,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这些诗作是李光地一生清廉为官、勤政爱民的真实写照,激励后人要像他一样,心如明镜、志向高远、奋力拼搏,为国家多做贡献。

李光地第十一代后裔李金德在介绍《戒家后文》的含义

  在湖头镇,每年都会举行两次纪念活动,即五月廿八的李光地忌日和农历九月初六的诞辰日。特别是逢五周年或逢十周年纪念,就会更加隆重。全族后裔都要到场参加,举行跪拜文贞公仪式,并由辈分高的族人主持,大家依次排成队伍,齐声诵读《诫家后文》,以此告诫族人秉承先人遗言,遵规守法,诚信待人。

  在泉州地区的各大中小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前往李光地故居参观学习,感受和熏陶其精神文化。安溪俊民中学还专门编纂一本介绍李光地其人其事的教本,让学生充分了解李光地的家训文化、人生经历,勉励学生弘扬李光地精神,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干净做事,报效祖国。

  湖头李氏子孙后代更是将家规家训带出国门,一些旅居东南亚的侨胞甚至把李光地的文献和事迹传播至当地华人社区,薪火相传、经久不息。尤以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旅外知名实业家和慈善家李尚大、李陆大昆仲及其子孙最为突出。他们在海外历尽艰辛、勤俭创业,慷慨捐资,回报家乡,至死不渝。出生在印尼的李尚大儿子李川羽曾这样动情地说,“从先父、先叔父开始就陆续为家乡及乡亲们做有益的事情。我们兄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只要是对家乡人民有益、有利的事,我们都会乐意出一份力。”

  正如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侃所言:“李光地家规家训的系列文献已成为李氏族众恪守的基本原则,是家族长盛不衰的法宝,也是中华文化的家训典范。” 

福建省安溪县:李光地讲学处——贤良祠全景

【责任编辑:黄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