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监察委员会 > 廉政教育 > 清风文苑
高级检索
探访闽文化的廉洁精神④蔡 襄:刚正廉明 品德高尚
2016-10-09 16:36:30    福建省纪委监察厅

  在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锦岭将军山下,有一座立在古官道旁的山门。山门上省级廉政教育基地“蔡襄纪念园”的牌匾,在春日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从山门进入,穿过廉政教育馆、蔡襄事迹石雕墙、万古受知栏和书法碑刻廊,一座由白色花岗石构筑、高7.5米的仪门,赫然立在蔡襄陵墓前方。仪门上题“庆历名臣”,后书“刚正廉明”;门柱上刻有对联“公慑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气,诚承祖德万家荔谱永留芳”,表达了后人对这位廉臣的敬仰之情。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仙游枫亭人。19岁中进士,次年从政,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他为官37年,清正廉洁,力主改革,扶正祛邪,政绩显著。

  在知谏院任上,蔡襄力主御史兼任言谏之职,开创了台谏合一的先河,其廉政主张和监察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蔡襄纪念馆内关于台谏合一的展板

  正纪纲,推动台谏合一

  宋沿袭唐制,监察制度主要由谏官谏诤和御史纠弹两部分组成。

  宋代的监察制度有个重大改革,就是在御史台置言谏御史,让御史兼言谏之职。这一改革,正是由蔡襄推动的。

  宋庆历三年(1043年),朝廷任用忠直之士王素、余靖、欧阳修等为谏官。蔡襄感到言路已开,虽然他当时还在馆阁校勘任上,职微言轻,但大胆向宋仁宗上了《言增置谏官书》, 指出皇帝任用谏官不难,难的是听取谏言;听取谏言或许还不难,最难的是采纳谏言,“以广言路,此陛下为社稷生灵大计也。”这确是说到言谏制度的根本上。只有真正采纳谏言,谏官才不会形同虚设,听谏也才不会失去其价值和意义。可见,蔡襄的监察思想是主张既要任用谏官,又要倾听谏言,更重要的是采纳谏言,落实谏言。

  宋仁宗因此补点蔡襄为谏官。蔡襄、王素、余靖、欧阳修等4人,被称为“四谏”。

  言事御史的设置,为台谏合一开了先河。

  监察弹劾官吏,就是检举各级官员的失职、渎职及其他行为。蔡襄认为,首先要重视御史官的选择,御史台官员应有“鲠正之志”,才能肃正纪纲。他在为皇帝拟就的《尚书都官员外郎郭中锡可侍御史制》中指出:“御史府之职,正纪纲,绳愆缪,外以肃官师,内以献忠谠,名为清要,固难其材。”

  为解除谏官进谏言的后顾之忧,蔡襄还向朝廷建议,谏官论列官员的奏疏必须保密,不要出示给当事人看。

  为了有效地监察地方官吏,防止地方官吏欺压百姓、贪污腐败、相互勾结等种种恶行,蔡襄向朝廷建议在派遣使臣巡察州郡时要告诫他们安抚百姓,惩恶扬善。康定二年正月,蔡襄向朝廷上了《乞戒励安抚使书》,蔡襄指出,皇帝派出的安抚使要能够体恤穷民,存问乡里;对州县官吏治绩可称、有才干的,要予以褒奖、提拔;对贪赃枉法、名声很坏的要予以追查严惩;庸庸碌碌,才不堪任的要予以调换;七十以上昏老不知退的,一切罢之。要求对巡察州县的官吏严加告诫,使其真正起到监察地方的作用,而不是徒具形式。

蔡襄的监察思想

  蔡襄长期担任中央监察御史和其他官职,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监察思想,在中国古代监察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蔡襄处于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时代,他在言谏监察方面,既重视对皇帝的谏诤,也重视对宰相及百官的谏诤;在御史台监察方面,既重视御史台的弹劾纠举,又重视在御史台设言谏御史,开台谏合一之先河,其影响深远。”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胡沧泽如是说。

  祛弊端,注重吏治整顿

  蔡襄不仅有一套系统的监察思想,而且在他的仕宦生涯中,也始终践行这种思想。

  “蔡襄在地方任职时,十分注意吏治整顿,这是蔡襄践行其监察思想的重要内容。”潜心研究蔡襄廉政文化的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郑秋鉴这样说。

  民本是目标,监察是手段。蔡襄认为要达到“安民”这个目的,首先必须从统治者本身做起,反腐倡廉,整顿吏治,“贪赃者废之,清廉者奖之”,完善监督机制,造就廉洁自持、取信于民的好官,培育勤政为民的官风。



蔡襄的民本思想

  宋至和六年(1054年),蔡襄出知开封府,任职时间虽短,但他不避权贵,大刀阔斧,采取有力措施,惩治污吏奸官,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十分出色。“谈笑剖决,从容洒脱,破奸发隐,吏不敢欺。”

  嘉祜二年(1058年)七月,蔡襄第二次知泉州。上任伊始,便着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毫不心慈手软。晋江县令章供之乃宰相章得象侄儿,在任内为所欲为,欺压百姓。蔡襄微服私访,掌握了章洪之的罪恶事实,上报朝廷批准“按以赃罪,坐废终身”,把章供之革职为民,而大快人心,万民拍手称赞。之后,蔡襄还引导龟湖塘四周百姓制订一套用水塘规,解决了被章洪之拖延多年的水利纠纷,使当地粮食生产“常常二三倍于他乡”。

  扬正气,一生清廉耿正

  蔡襄一生刚直忠勇,疾恶如仇。他力主社会改革,反对腐败现象,对政治、军事、财政、民生法度以及君主作风等,均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痛陈“天下困弊”与“至危”,极力呼吁朝廷“更张”,“以救其患”。

  宋仁宗景祜三年(1036年)五月,改革派代表范仲淹上疏,认为自宰相吕夷简执政以来,用人唯亲、因循守旧、压制忠贤、大坏纲纪,导致国家处于贫弱的状态。仁宗却听信吕夷简谗言,贬范仲淹出知饶州。名士余靖、尹洙出于义愤,为其呜不平也遭谪贬出朝。欧阳修致书右司谏高若讷(监察官员),指责其不能伸张正义,不知羞耻,也获罪被贬为夷陵县令。

  朝廷十三天内连贬四位朝官。当年二十四岁、初任西京留守推官的蔡襄,闻知大愤,为此而作《四贤一不肖诗》五首,赞扬范、余、尹、欧阳为“四贤”,怒斥高氏为“一不肖”。

  蔡襄高尚的品德情操由此可鉴。《四贤一不肖诗》甫一面世,即被争相传抄,蔡襄因此名扬朝野。庆历三年,蔡襄被补点为谏官后,操持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疏朝廷解除奸相吕夷简的职权。

  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坚持原则,不循私情,上疏乞罢自己座师时为宰相的晏殊“不谋其政,唯图家私置业,强占田产,建盖府第。”在蔡襄等人的多次弹劾下,晏殊终被罢相。宰相章得象的亲戚魏兼安任淮南转运使,敲榨民财,无恶不作,民愤极大,却无人敢揭发。蔡襄了解情况后,不畏权贵,大义凛然,奏请皇帝杀了魏氏,以平民愤。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蔡襄裔孙蔡洸申请为蔡襄议谥。其时蔡襄已去世110年,官三品本来不合赐谥条件,但宋孝宗特旨为其议谥,以蔡襄为百官学习的榜样。

  “其实,蔡襄在世时,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百姓就立碑或立祠,纪念他所做的功德,还有许多民谣一直流传至今。”郑秋鉴教授说。如《道边松》:“道边松,大义渡至漳城东。问谁植之?我蔡公。岁久广荫如云浓,甘棠蔽芾安可用,蛇夭矫腾苍龙,六月行人不知暑,千古万古扬清风。”

  如今,每到“七一”、“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仙游县都组织党员、干部及学校师生,在蔡襄廉政教育基地举办廉政主题活动。该县还组织创作古典廉戏《蔡襄造洛阳桥》,在全县各乡镇巡回演出;2012年,仙游县充分利用 “蔡襄诞辰1000周年祭祀大典”活动这一契机,精心组织廉政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与此同时,县里还着力提高廉政文化品味和宣传效应,组织编写《蔡襄勤政廉政故事》、《仙游县廉吏》等书藉,作为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读本和全县中小学生廉洁教育教材,让蔡襄故里廉风劲吹,清气长驻。

【责任编辑:黄晓茹】